兰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打造有竞争力的高管团队 [复制链接]

1#

组织进化的模型是如何的?

如何打造有竞争力的高管团队?

文章来源于:笔记侠

作者:左谦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从V模型看组织进化

从“V模型”看组织进化,可以粗略把公司的成败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的成败:从环境到结果

说直白一点就是机会主义,一般适用于行业发展的初期或者小规模公司。

根据“环境”要素的变化,依靠眼光、行动力、资源、运气,包括个别人的能力,尤其是创始人个人的能力取得“结果”(V1.1模式)。

V1.1也包括几种不同情况:

①人找风:即创始人有商业天赋,能够抓住风口,选对赛道。

②风找人:很多专家、技术人员创业,未必有很强的商业嗅觉,但是资本会说服他把产品、技术进一步产品化、商业化。

③走投无路:也有一些创始人并非是源于热爱创业,而是在原来的人生轨迹上不得志,迫不得已换条路试试。

V1.1模式之后,很多公司并没有完全实现“目标”和“人才”的匹配,反而容易在目标上好大喜功、盲目扩张。用人上简单的寄希望于找几个高人,立竿见影的帮助解决问题。

忽略了“人才”的培养和“目标”的匹配,不少公司最终败在了做大、做强的梦想上,没有在市场上弄出点浪花就悄无声息的死亡了(V1.2模式)。

2.第二层次的成败:“目标战略”和“能力文化”阶段性匹配。

这个阶段的公司,要么在“目标战略”上做得比较好,要么在“能力文化”上做得不错,或者两者兼备。

此阶段适用于行业发展中期或者中等规模的组织,以及产品服务功能性、安全性要求不是很严苛的行业或阶段。

①V2.1模式

有一些企业或者领导人获得了第一层次的成功以后,进一步发挥了自己在“目标战略”方面的天赋,可能获得第二层次的成功,我们称为V2.1模式。

这种公司的风格往往都是注重商业模式,注重投资策略,或者是在营销手法上创新,一号位一般是战略上高瞻远瞩的“国王型”人物,指挥大家“认准路,拼命干”。

如果过度使用“目标战略”方面的天赋,理想主义,甚至是冒进,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没有把应有的注意力放到“能力文化”上,有可能会昙花一现,怦然倒下,成为新闻争相报导的素材,成为商学院的反面教学案例。

②V2.2模式

有一类公司经过了第一层次的成功后,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线,更注重人才、团队、文化的建设,也可以帮助公司走向第二层次的成功,即V2.2模式。

这种公司的风格,是一号位(偏精神领袖)带着企业的员工努力工作,企业的员工又非常热爱企业,甚至会把一号位当成“教主”一般看待。

这样的企业感召员工的是:人在做、天在看,我们努力干就行了,上天不会亏待我们的。不太在“目标战略”上做过多的探索和创新,沿着自己既定的路线往前走。

这种公司的特点是在发展上对一号位、高管和老员工的依赖非常严重,老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很强,但是外部的职业经理人很难融入,公司基本上是通过人情化的方式在运作,缺少模式的创新和打磨,可能会慢慢的腐化和衰亡。

③V2.3模式

还有一些公司两手抓,不仅在“目标战略”上做得不错,在“能力文化”上也重视积累,还注重通过一些基本的流程和机制,将“目标战略”和“能力文化”有机的匹配起来。这类公司在行业内是可以取得一席之地的,创始人既在战略上高瞻远瞩,又是人员的精神领袖,这种企业的创始人很有可能成为领一时风骚的行业人物。

随着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外部环境带来挑战性的提高,公司如果不把“目标战略”和“能力文化”的匹配咬合加强,可能会导致组织效率的下降。在深度竞争的情况下,这些公司可能走不到比较靠前的位置。

3.第三层次的成败,根源在系统。

此阶段适用于行业充分竞争的时期,或者大规模的组织,或者对于产品服务功能性、安全性要求比较严苛的行业或者阶段。

这个层次的组织,具备一流的战略能力,同时又具备一流的组织执行力。

公司在这个阶段当中应对“环境”的变化,调适性地生成“目标战略”,同时又通过“系统”结构性的、稳定的输出相应的“能力文化”,赢得想要的“结果”。

真正优秀的、值钱的组织,很多行业领导者实际上都已经做到了这一步。

不仅有人才,更有人才管理的能力,形成人才辈出、良将如云的人才系统;同时还有穿透闭环、力出一孔的任务协同系统,确保持续的成本领先,持续高效运营;同时还有上下同欲,内外自洽的文化管理系统,可以让墙上的价值观落到手上,走到心里去。这些组织管理系统,是公司真正持续性的竞争力来源。

二、如何打造有竞争力的高管团队?

1.组织要进化,高管团队得先进化

谁在推动组织的进化,从V模型的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到第三层次?

不是HR,也不是一号位一个人,而是一号位领导的高管团队。

推动组织进化,高管团队也要进化。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管团队的组成也是不一样的。

在V1层次,往往是一号位和3F(Family/Friend/Fool)的组合,是领导者-追随者模式。交通靠吼、沟通靠走,眼皮底下干活,是“人盯人”模式。

到了V2层次,事情就会多了起来,一号位不可能所有事情都事必躬亲的去解决。

这时候高管团队中出现一批自带战略体系独当一面的操盘者,他们去建立简单有效的流程机制,带领团队取得阶段性的胜利。这时候就变成了“人盯人”模式:一号位盯高管,高管盯员工。

到了V3层次,“人盯人”的模式开始无法解决规模化发展的问题。

不能必须指望一号位和高管团队全都成为空中飞人,全国各地到处跑,一年天持续战斗在一线。

这时候高管团队中必须有一批系统构建者,构建穿透闭环的任务协同系统,构建良将如潮、人才辈出的人员管理系统,以及上下同欲、内外自洽的文化管理系统。

要注意的是,不仅仅需要系统构建者,还需要变革者。因为要带领团队从原来人盯人的惯性中挣脱出来,变成人盯系统,系统盯人的模式。

变革的难度是很大的,新高管的引入,可能会和老高管产生一些矛盾。

比如老高管可能会觉得新来的高管只会做PPT,善于向老板汇报;江山是我们老人打出来的,胜利果实却被新来的高管攫取。新来的高管可能会觉得原来的高管都是泥腿子出身,行动力虽强,但只会自己蛮干,基本逻辑都说不清楚,也不能总结沉淀。

这就出现了两类不同气质的高管互相看不上的状态,这时候一号位要花很多的精力去把两股不同风格的高管捏合起来,才能帮助公司走向新的台阶,实现真正的变革。

2.“真”高管团队,四层含义

能够带领公司实现组织进化的高管团队,才是有竞争力的高管团队,才是“真高管团队”。

真高管团队的“真”字包括了四个含义。

第一个是“真”才实学。现在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很多创业公司的高管是被机遇推到高管位置上的,能力上未必和职位匹配。

第二个是“真”情实感。高管在高管团队内、在公司内投入真情实感,不是职场套路,不是逢场作戏。

第三个是追求“真”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是高管个人之间的义气之争,权力之争,这都是内卷,我们说的追求真理是在探寻解决方案的时候,要看到外部竞争、客户价值、长期利益,这些是真理。

第四个是“真”第一团队。很多公司高管团队是最不像团队的一个团队,因为高管个人能力很强,独当一面,很多时候在做事的时候未必需要其他高管的过多协作,自己带领一个团队作战。

这时候高管很容易把自己下辖的团队下意识的当做自己的第一团队,并没有把创始人或者一号位领衔的团队当做自己的第一团队。他在自己下辖的团队中是很舒服的,他说了算,他统筹资源调度,成就感更高。如果没有人用场景捏合这个第一团队,公司的竞争力会受到影响。

3.打造真高管团队,从七大要素发力

高管团队的进化有什么方法?首席组织官有一个打造真高管团队模型。

这个模型里面有七个要素:一号位、外部适应性、真高管、使命愿景价值观、场域、共同语言、复杂关系。

①一号位

一号位是高管团队重要的一员,而不独立于高管团队之外。

我也理解很多人把一号位放在高管团队之外,因为他觉得影响不了一号位,一号位很多东西也改变不了,他在找解决方案的时候不会从一号位身上找解决方案。

事实上,如果一号位改变一点,整个高管团队的改变是很大的,这反而是一个高杠杆的点。尤其在处于创始人时代的民营企业,一号位对高管团队的影响更大。

我们在做评估的时候发现,一些公司的一号位在“慧眼识人/关系能力”子要素得分偏低。

结合前面说的V模型,在组织进化的过程中,一号位的人才审美是需要进化的。

如果一号位自己没有这个意识,还是用第一层次的人才审美,总会找好的追随者,这种人才审美是不可能获得第二层次的成功。同样道理,只有第二层次的人才审美也不能获得第三层次的成功。

人才审美有没有跃迁,公司是没有办法往前进化的。企业要做好、做强、做长,要不断寻找能够帮助公司夺取下一个阶段胜利的领导者,而不只是乖乖听话的追随者。

有了人才审美迭代,能不能把高能级人才吸引过来,和他建立深度工作关系?这也非常考验一号位。如果一号位把高管当成技能包、工具人,可能就吸引不到真正的高能级的人才。如果一号位视人为人,人既是工具也是目的,他把对方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人,看做是有情绪的,也是有成就感、归属感需求的人,一号位才能和高能级人才建立深度的工作关系。

②外部适应性

高管平时工作的导向是以一号位为中心,还是以客户价值和外部竞争为出发点,这是差异很大的。牵引我们决策的应该是客户价值和外部竞争,而不是内部权力之争,个人义气之争。做决策要向外看,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一号位为中心,以领导为中心。

再回到我们之前说的V模型,第一个要素叫“环境”,我们希望高管团队在谈组织问题的时候,起点并不是“目标战略”。“目标战略”之外首先是“环境”,有外部环境,有内部环境。包括了宏观环境,产业和竞争,市场与客户。如果在这一方面没有对齐就谈其他问题,很容易产生分歧。

另外,一团和气的高管团队,就离落后和出局不远了,那种表面的和谐是不能带来竞争力的。真正有竞争力的高管团队,张力是常态,吵架很正常;当然我再强调一点,我们说的吵架不是人身攻击,更多的是争论,是深度讨论。最终基于外部适应性的考虑,大家彼此让步,达成共识。

外部适应性引领着整个高管团队,甚至是牵引一号位,我们到底以什么作为整个公司和整个高管团队成败的考量,不是自嗨,而是能够在外部竞争当中取胜,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能够持续的获得一个个阶段性的胜利。

③共同语言

你如果去看很多外企高管团队,由于公司已经成立多年了,做什么事都有套路。谈战略有战略框架,谈组织问题有组织框架,谈绩效评估有绩效评估的共同语言……

中国民营企业高管团队,每次谈一个事情的时候,都跟第一次谈一样,这次用一个框架,下次又换一个模型。有模型框架还算不错,很多时候没有框架,信马由缰,自由发挥,这会影响高管团队的有效性。

外部空降高管,也是无所适从。他会发现到了新的环境当中,高管团队谈事情的时候,每个人的套路和自己的套路也是不一样的。

高管团队的共同语言,就是“高管团队要有思想纪律性”。什么意思呢?有的高管团队中每个人都挺牛的,都是智商的人,但是因为没有思想纪律性,没有共同的语言和框架,他们讨论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每个人用自己的套路解决问题,集体智商会降到90。很难达成一致,没有办法形成有效决策。

反过来看有一些公司高管团队没有那么鲜亮的个人,他们个人智商水平也许在左右,但是每个人都愿意做出让步,愿意用一个共同的相对最优解的思维框架去解决问题,不但高效,还将集体智商变成了。

刚才讲了“一号位”、“外部适应性”和“共同语言”三个要素,还有一些其它要素再简单说几句。

④使命愿景价值观

让高管团队成为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⑤场域

场域就是团队氛围,好的场域能让好的决策产生,能滋养高管,让高管的能力和能量得到提高,就是我们所谓的“天地之大德曰生”。

⑥复杂关系

有一些公司高管团队当中有“不可讨论之事”和“不可辞退之人”,这种状态很容易造成高管团队成员之间的隔阂。公司发展早期3F(Family/Friend/Fool)是“财富”,随着组织进化,如果不注意3F可能会变成复杂关系的“包袱”,一号位的决策自由度极度下降。

三、高管团队,如何保持外部视角?

在公司发展初期,高管团队还都很有血性,还都充满斗志和激情,对外部竞争时刻保持警觉。但是,随着公司发展,原有高管变成元老了,本来希望“家有一老,一宝”,但“元老院”不小心可能变成“养老院”,元老们没有持续保持紧迫感和竞争意识,不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