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北京青年报」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责任规划师正在为京城的每一点变化注入越来越多的专业力量,他们以新版北京城市总规为根本遵循,扎根基层,走入千家万户聆听百姓声音。他们发挥专业优势,研究设计思路、把关改造方案,为城市更新把脉,这群“城市绣娘”正从细微处着手,为城市刷新颜值,挖掘文化底蕴,为老旧小区增添便利,用渐变式的提质升级增进福祉、凝聚人心。西城区大栅栏街道责任规划师熊文:为何三次使用“拒签权”?熊文,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副主任。从年起,他有了一个新身份——首批责任规划师,并开始介入到大栅栏街道的街区更新当中。在熊文的记忆中,三次“拒绝签字权”的使用让他对规划师的责任认知深化了不少。厂甸11号院共有户居民。最初的设计方案是预留停放辆自行车的空间,熊文坚定地投了否定票。因为他和团队成员摸底调查发现,该区域自行车位不能少于户均一辆,“核心区有特殊性,大栅栏地区又是北京唯一一个步行和自行车优先区,骑车需求很强。”熊文解释道。在他的坚持下,最终方案设置了立体存车设施,同时还预留了停车空间,“这是刚需,很庆幸当时没有签字,否则小区居民就没地儿停自行车了。”在公共空间的划定上,最初的方案是分为5个小开间,用于活动、理发等功能。熊文同样投了反对票——他手里握有经过8轮调查征集而来的条居民意见,“这种碎片化的房间,很多居民的需求根本无法满足。”最终,在熊文的建议下,5个开间只留出一间用于独立的老年餐厅,其余设计成一个大开间,中间隔以活动幕墙。一旦有大型活动,打开幕墙就可容纳近人。熊文第三次拒绝签字,是在公共空间散步道和操场的设计上。在他的坚持下,原方案被否定,改为用回收的废旧轮胎做了沥青垫层,同时,通过反复征集民意,选定了5个颜色铺就波浪形的慢行塑胶步道。“当时选取5个颜色是取意社区团结、和谐,同时暗合了奥运五色,最后成为冬奥会北京城市形象采访推荐点位。”熊文还强调,院子里原来的葡萄藤、老树以及凉亭框架被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为大家留住“乡愁”。对厂甸11号院项目的介入,熊文最自豪的就是替老百姓把住了底线。“既没有缺东西也没有过度设计,又符合老百姓的需要,规划师的签字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熊文说。文/本报记者解丽通州区01组团责任规划师侯晓蕾:有生活味儿的设计、离不开尊重和引导专注于北京的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侯晓蕾带领央美建筑学院第17工作室的成员们已经钻研了8年。如今,她正为通州区01组团和东城区天坛街道担任责任规划师,负责社区小微空间改造。在她看来,作为责任规划师,任何有“生活味儿”的微更新,一是要“尊重”居民的想法,二是要用专业知识“引导”居民。在通州区通运街道的BOBO自由城社区,一个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微更新项目于年3月亮相。平方米的地面上,画满了跳房子、小脚丫、扭扭乐等彩绘图案,还有立定跳远线、羽毛球场地线……这些色彩斑斓的线条、色块,全是设计师带领家长、孩子一同绘制的。调研发现,一些社区缺乏孩子们玩耍交流的空间。去年以来,侯晓蕾和团队一直在从“儿童友好”的角度切入做社区小微空间改造。这种尝试,首先得尊重居民需求。“以上述项目为例,第一步,召开‘儿童友好工作坊’,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做成提案各抒己见,票选出大家都认同的方案;第二步,召开‘设计工坊’,设计师将孩子们的想法画成设计图纸并优化;第三步,邀请大家在广场上亲手绘制游戏区。”侯晓蕾说,只有居民全过程参与,才是大家真正想要的,且能充分利用并悉心维护,保证项目可持续。责任规划师还要善于引导居民意见。前期有居民提出想在广场上加个滑梯,但侯晓蕾从专业角度引导居民,“首先,滑梯造价较高;其次,‘儿童友好’不同于‘儿童游乐’,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