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3日,本报推出为民便民服务类新闻栏目“记者跑腿”,刊发了大量民生服务类新闻,深受老百姓喜爱。同时设立了“记者跑腿”工作室,开通线上爆料,在指点兰州App开设“记者跑腿”频道,以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己任。“记者跑腿”栏目开通一年来,共接到余条求助线索,帮办完成千余条,栏目记者跑遍了金城街巷,“跑”进了百姓心坎,也“跑”出了媒体担当。
发挥舆论监督为政府、百姓架起沟通桥梁
“‘记者跑腿’我知道啊,我从报纸上看到的,很棒。号码我也记下来了,有事我就打电话。”家住中山路的李奶奶是本报20多年的老读者了,对于本报“记者跑腿”栏目很认可。
城关区房产保障中心房地产中介市场监管中心办公室主任穆晓龙对本报“记者跑腿”栏目也不陌生,栏目记者曾因市民求助采访过他。他说:“打击房产中介乱象是我们的重要工作,‘记者跑腿’帮我们扩大了受众范围。我们需要媒体帮助宣传,同时也欢迎媒体监督。”
“推出‘记者跑腿’栏目,就是为了最大化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让记者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路。好人好事要表扬,不文明行为要曝光,不作为行为要监督。”本报都市新闻部主任郭兰英是“记者跑腿”栏目的执行策划人,她说,这个栏目除了为民办实事外,也为职能部门宣传政策政务信息,“多年来,记者跑腿这项工作我们一直在做,去年正值本报创刊40周年,我们便成立栏目、工作室,将其品牌化。”
过去这一年,“记者跑腿”栏目收到了余条求助线索,帮办完成千余条,从发挥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到为老百姓跑腿服务办实事,是媒体功能的延伸发展,是《兰州晚报》的报道创新。栏目以“记者跑腿为民办实事”为宗旨,通过创新手法,将新闻引导与服务功能合二为一。为了让群众享受到丰富多样的服务,栏目积极拓展渠道,主动上门服务。栏目紧扣热点,推出专题策划增强服务特色;深挖内涵,设置议题化解难点提升服务水平等。栏目不仅是特色鲜明的新闻服务品牌,而且切实将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结合起来,帮助党和政府化解了众多社会矛盾纠纷。同时,“记者跑腿”使记者身在基层成为一种常态,接触群众成为一种本能,是报社培养和锻炼新闻队伍的重要阵地。“记者跑腿”的定位、实践与效应,体现了《兰州晚报》在新媒体时代的办报理念和责任担当。本报都市新闻部副主任曾德华说:“过硬的文字功底一直是纸媒记者的优势,通过转型增加短视频新闻,充实了报道内容,也丰富了新闻传播形式。”
“孤胆英雄”走遍金城街巷
“喂,,我要报警,有人拿手机拍我。”“喂,,我要报警,我被一群人限制人身自由。”两次报警,“记者跑腿”栏目记者桑杰才让都在现场。不同的是,第一次是被采访人报警,第二次是他自己报警。“记者跑腿”栏目收到的线索八成是投诉,面对这样的当事双方,场面是意料之中的难堪,吵架、辱骂,甚至是动手、撕扯都不意外。而这些,记者桑杰才让都经历过。他如同一名“孤胆英雄”一般,去过荒无人烟的铁路沿线,去过散发恶臭的垃圾山,去过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还去过充满纠纷的居民院落,一双腿跑遍了金城街巷,即便是身陷险境也能从容面对。
“楼下商户还在营业,楼上玻璃碴飞溅,真是太野蛮了。”年5月14日,“记者跑腿”栏目上线第二天,兰州文理学院全民健身人才创业园的15位商户反映,楼上有人拆迁,影响他们营业。桑杰才让采访时,遭到工地人员阻挠。他出示证件后,对方却呵斥道:“看不懂什么是记者证,不能拍照,马上离开。”对方将桑杰才让驱赶到楼下后,另一名男子上前说楼上丢了东西,把大门锁了起来不让他出去。桑杰才让多次要求开门无果,只能报警。民警赶到后,他才得以解围。此时,已过去了36分钟。
桑杰才让说:“很多人总以为记者这个行业很光鲜,其实我们往往面对很多危险。”
他人眼中的“鸡毛蒜皮”我们的头等大事
年5月19日,九州中心花园小区的业主求助称,他们去年加装的电梯一直无法使用,就连费用补贴也无法拿到;7月17日,有市民求助,金昌北路22号至54号楼院脏乱差,希望有人管管;9月3日,市民祁先生求助,他因下雨迟到了2分钟,单位要求与他解除劳动关系,多次协商无果;12月16日,市民周先生求助,他为自己所购车辆连续办理了3年的车辆商业保险,退保时却被告知投保人不是自己,无法退保……
本报“记者跑腿”栏目立足民生,聚焦于解决市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民生问题、好人好事,以及维权难、难维权问题。这些在他人眼中的“鸡毛蒜皮”,放在跑腿记者华晓婧的眼中可是头等大事。表面上看起来文静、胆小的她,一旦投入工作就有一股执着劲儿,不帮着求助人解决问题,她心中的石头就不能落地。就拿九州中心花园小区业主的求助来说,记者华晓婧先后往返九州5次,终于在接到求助一周后,事件圆满解决,电梯正常运行。
“谢谢你们,晚报的力量很大,空了5年的树窝终于种上树了。”听着电话中的感谢,栏目记者滕效宏很是淡然,这样的感谢他已经听到太多。虽然是件小事,但是于求助者而言,他们的诉求有人听、有人帮、有人管,这就是和谐。
“记者跑腿”栏目就是这样“跑”进了读者心坎里,大家开始认可这个品牌,一遇到困难就想到“记者跑腿”。“记者跑腿”栏目始终坚持为民服务、替百姓办事的原则,让媒体做政府和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力争将问题解决在基层。
“记者跑腿”帮农民工“跑”来血汗钱
每年年末,当家家户户忙于置办年货时,也是“记者跑腿”栏目记者孙建荣最忙碌的时候。从业20多年,与农民工打了20多年交道的他,每逢年末都忙着为农民工讨薪。
“讨薪年年都在干,每一次讨薪成功,听着农民工兄弟感谢的话,我就很满足,觉得我这个记者的身份也很有用处。”提及帮农民工讨薪,孙建荣说。
今年1月初,“记者跑腿”栏目联合兰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再次启动讨薪维权行动。本报新闻热线电话不断,“记者跑腿”线上平台也收到了不少留言。
“施工时,包工头答应,只要活干完,工资一分不会少发。谁知完工后包工头连人影都找不见,一直联系不上。”
“工程投入使用都一年多了,包工头还没付1.7万元的尾款,人也不见踪影。”
……
今年,“记者跑腿”栏目讨薪维权行动启动仅4天,就接到了30余条求助信息。讨薪维权行动第5天,栏目联合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追回今年首笔万余元欠薪,这是27名农民工的血汗钱。紧接着,20余名农民工被拖欠的80余万元工资也被陆续追回。
“往年都是我一个人在帮忙讨薪,今年是栏目联合兰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一起讨薪,人多力量大。‘记者跑腿’栏目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他们愿意找我们帮忙,他们相信我们能帮到他们。”孙建荣说,持续了一个多月的讨薪维权行动,共为余名农民工“跑”来了余万元欠薪,“跑”出了媒体的担当。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赵雨欣/文甘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