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映光牧师(本名卡特·德布特·霍顿)是美国宣道会传教士,民国时期,他和妻子在中国西北多民族聚居区传教和生活长达二十七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了大量西北地区的照片,生动记录了当地的风俗风景和各民族百姓的生活状况。
海映光牧师
年,戴着墨镜和口罩的卡特·德布特·霍顿牧师在兰州居所前。他在二十多年传教的时光里,虽然传教的业绩并不突出,但留下的照片却弥足珍贵。
兰州城门
这两张图片拍摄的是同一座城门。城楼下人流熙熙攘攘非常热闹。在图片的原始标注中,出现了“西门”和“钟鼓楼”的字样,但小编感觉应该是兰州内城南门。
皋兰门
南门名皋兰门,最初叫崇武门,是兰州城门里最雄伟壮观的一座。因为兰州著名的关城“万里金汤”位于兰州内城南门附近,故城门楼上挂有一块“万里金汤”的牌匾。
兰州街景
兰州城内的一处街头,很多人穿着长袍,头戴瓜皮帽。临街的店铺上挂着醒目的幌子,在两家*服庄(卖*服的店家)中间夹着一家药铺,是北平(今北京)“庆仁堂”在兰州所开的分店。
商业街
繁华的兰州商业街,形形色色的行人往来不绝,有结伴逛街的男子,也有拄着拐杖的老太太,还有一名骑着自行车的男子在人流中穿行。街边店铺前挂着布幌子,有餐馆、医院,单是*服庄铺便有很多家。
街头一角
在兰州的主街边,筑有有半米高的石台,经常有小商小贩在台上摆摊。图中一个卖杂货的小商贩正蹲在布蓬下整理物品。在他旁边,放着一副卖熟肉的挑子,挑子的主人抽着纸烟等待顾客。画面的左侧,一个马夫和他的厢式马车正走进镜头。
街边饭铺
一家穆斯林开办的饭铺,几位师傅正在屋内的灶台前忙碌。屋檐下挂着有清真食品标识的木牌。门前摆放着造型古拙的长条凳和长条桌,桌子上摆放着面条和各种调料。
街道上的搬运工
位于*河岸边的一条街道拐角处,几名居民坐在门前聊天,两名男子正抬着重物经过(很像是送聘礼)。前面不远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清真寺。
水客子
当时的兰州没有通自来水,市民吃水必须去城外的*河里挑。也因此催生出一些专业的挑水客,当地称之为“水客子”。“水客子”每天从*河中挑水去城内叫卖,根据路程的远近,一担水的价格也不尽相同,但至多也就三四枚铜板。他们往返于城区和*河之间,一趟又一趟,用自己的汗水换一点菲薄的辛苦钱。
卖烟管
男子叼着烟袋,在街边摆出他的小摊,售卖各种烟管。此时,他正在整理簸箩里一些鼻烟壶似的物品——这些小罐子可能是用来装烟丝的。
纸品摊
店铺走廊下的地摊,放着成摞的草纸,看守的老人坐在阴影处,数着掌心里不多的几枚铜板。这些草纸相当于现在的卫生纸,但纸面比较粗糙。在画面的左侧,放着一个砧板,不知做什么用途。
大车厂
一家制作大车的作坊,门前摆放着很多做作完成的木头车轮。当时的兰州,古老而笨重的大车依旧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出行或搬运货物都要依靠它。
省*府
甘肃省*府门前,扛着枪的武装警卫正在站岗,在其周围是往来不绝的行人。时光已过80多年,如今的这座建筑基本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只是门前两只威武的石狮子已经不在原处,搬到了五泉山。
拉货物
在一处货栈旁,一群搬运工人拉着装满大包羊毛的板车,面前是一处很陡的斜坡,为了爬上去,大家正拼尽全力艰难前行。
城外市场
高大城墙下的一处集市,除了有很多搭着布蓬的商贩摊点外,还搭建了一座戏台,以吸引更多人前来。在画面中,可以看到陆陆续续前往的人们。这一片的地面很烂,有不少家猪躺在空地上懒洋洋地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