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炸酱面,霸气;*拉条子,直爽;西北臊子面,实在;重庆小面,火辣;浙江阳春面,细腻;两广竹升面,洋气。不管天南海北,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碗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各种代表性的面。
面的地域特性
面条从中国的母亲河*河沿线展开,然后随着中国的第一大运河——京杭运河,向南走去,呈现着明显的地域特征。面条以其自身超强的亲和力,让每个地方的人,爱上这种食物。
从西北向东,到北京,然后再沿着大运河,传到江南。无论是在粗犷的西北高原,还是在灵秀的江南水乡,每天都有人在大口大口地吃着面。同时,面条依托着当地各种不同的食材,千变万化,最真切地体现了当地不同的风情和文化。所以,从甘肃,到陕西,进河南,走山西,一路到北京,乃至到了号称“鱼米之乡”的江南。这一路上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面条。
各个地方的代表面条
甘肃牛肉面
甘肃是从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由之路,甘肃的面条,也带有丝绸之路的气息,是最接近原始状态的面条。单凭一团面,在手里面抻拉扯拽,就能魔术般变出各种不同的形状,不同粗细的面条。例如“拉面”,这里很有必要提一下“兰州拉面”和兰州牛肉面的区别。真正到了甘肃兰州,实在是看不到一家“兰州拉面”。兰州的大街小巷,卖的都叫牛肉面,也有的叫“牛大碗”。吃法也相当朴素,不管是大宽,还是毛细,浇的都是同一个锅里熬出来的鲜牛肉汤。再加上两三样简单的菜品,看上去普普通通一碗面,却真的是人间美味。
陕西臊子面
面条在陕西,隐约已带有中原气息。老陕爱吃臊子面,这臊子,可是有来头。把猪肉切成细碎小肉丁,最好是肥瘦相间带皮五花肉。切成手指肚这么大点儿的丁。然后在锅里,用文火慢慢燷成铁汁儿似的臊子汁。吃的时候,再加上豆干丁儿,胡萝卜丁儿。然后开成又酸又辣又烫的汤臊子。浇在面上,润味儿,美味~
都说陕西的面条像裤袋,其实这只是其中一种“biang”面。biang电脑实在是打不出来,但我们确实可以念出来。有的人说这是宽面条撞击案板的所发出的声音,也有的人说这是老陕刨着吃面时,吧唧嘴所发出的声音。其实biang来源于“饼”,从唐朝时期,念“饼”,因为音类似,慢慢念成了biang。其实面条,本身也就是从饼发展而来。
“一点上了天,*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也幺我也幺,中间夹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中间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勾挂麻糖,坐上车车逛咸阳。”这个字着实难写,幸亏有这个顺口溜,不然还真写不出来。老陕吃面还有个讲究——油泼辣子。辣椒晾干磨成粉,用热油一浇。把滚烫的油泼辣子浇在热腾腾的面上,然后再吃,吃得是满头大汗,荡气回肠。甚至有人说吃陕西的油泼面,能去除体内湿寒之气,能治病。油泼辣子燃拌面,给个皇帝也不换。这是当地人说得,也充分表明了陕西人对油泼面的喜爱之情。
河南烩面
在河南,裤带面似乎变得窄了,而且汤面也更受欢迎。一碗羊肉烩面,让人拍案叫绝。一碗羊肉烩面,充分体现出了中原人特有的包容性。这碗面条里,既有兰州拉面讲究的汤之鲜,也有陕西泡馍般的料之全,采用的是中原特有的烹饪方式——烩。区别于清汤寡水的煮,烩是直接用肉汤来烩面。所以,这碗面是融汤、菜、荤素于一碗之间。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独树一帜。
河南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面条——浆面条。浆面条也不是用清水煮,而是把绿豆磨成的浆,发酵成酸浆之后,用这个酸浆煮面。这样煮好的面条,有一种特别的酸香味儿,让人欲罢不能。到了河南,一碗浆饭,是河南招待客人最朴素,最亲切的美食。
写在最后
写在最后
这几个地方特有的面条,应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面条。当然还有山西的各种面条、江南浙江苏州的头汤面,云贵川一带的小面、肠旺面等等。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