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午8:30,北京高考英语听说考试第一场正式开考。此次英语听说考试分为6场,其中一二场为一套试题;三四场为一套试题;五六场为一套试题。相关高考资讯团队整理了上午开考的第一二场和三四场考试相关信息,为大家进行分享~
上午9点13分左右,记者在北京二中校门外看到,刚刚参加完首场考试的同学们陆续走出考场。“这次的转述题,我们考到了阅读的几种方法。”刚刚走出考场的马同学回忆。除了转述题外,还有同学回忆提到,朗读部分和回答问题的部分都涉及校园中种菜的校园劳动教育方面内容。“我们有3道回答问题的题目,难度都不大。”
除以上信息外,还有考生分享了听后记录考到的词汇是effort、different、Encourage、Change。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首字母大小写问题。这也是每年听力考察会涉及的考点。再者部分考生认为effort需要加s。
考生争议比较大的是courses和concer两个单词选哪个。不过有考生分享她听到的是oneofthemostactivityislanguagecorner,所以你选择了哪个?
除此之外,有一个是长辈生日讨论关于礼物的选择,最后提问两个speaker是什么关系,大部分考生是选择了哥哥姐姐。
还有Saturday这个词,考生也在讨论。
有考生分享了自己的答案,有Canada、saturday、athome等。
不过答案的分歧比较大,关于活动举行时间,考生们周四、周五、周六都有选择,atschool还是athome也不确定。
根据安排,从年1月7日起,考生可通过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首次英语听说机考成绩。第二次高考英语听说考试于年3月20日进行。英语听说考试满分50分。按规定,第一次考试取得满分成绩的考生将不再安排参加第二次考试。此外,第一次没有取得满分的考生,也可通过向报名单位申请,不再参加第二次考试。最终核算英语科目成绩时,取考生两次听说考试的最高成绩,与其他部分试题成绩一同组成该名考生的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全国各地区新高考英语考试变化
在年的高考中,江苏、湖北、福建、辽宁、广东、重庆、河北、湖南等8个省市将会启动新的高考政策。根据此前公布的实施方案,8省份将采用“3+1+2”模式。
对一些地区而言,年高考将有不少变化,尤其是英语科。就外语考试时间和次数安排:
河北省、辽宁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6省市拟只在6月份组织1次外语听力和笔试考试,待条件成熟后再实施外语一年两考。江苏省、广东省拟在6月份组织1次外语笔试,将外语听说考试放在平时并实行机考。年全国高考英语各省市试卷使用情况:
年新高考英语试卷结构
浙江、山东、海南、辽宁、河北、福建、广东、湖南、湖北、重庆、江苏三个年级英语均为新高考,其他地区待确认。
山东、海南新高考英语试卷结构:
浙江新高考英语试卷结构:
天津新高考英语试卷结构:
上海新高考英语试卷结构:
从以上信息不难看出,新高考英语更加注重英语学科的综合能力。
面对新高考英语学科的这些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1.多听
听是学外语必不可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外语是听会的。想象一下,把一个不懂英语的小学生或中学生扔到美国去,一年之后,他会说得很好。
为什么?听得太多了,接受的语言信息量太大了。可以尽可能地为自己创造一个外语氛围。
我们练听力的时候,可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①专门时间与闲暇时间结合
在你专门学英语时,你可以全神贯注地听、读、写,但也可以在起床后,睡觉前、吃饭时、娱乐或做家务时,随意听些英语内容,不必刻意捕捉什么。
②精听内容与泛听内容结合
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扩大信息量,确定精听与泛听内容。泛听内容可以选用长些、超出个人水平、接近实际生活的材料、磁带录像带、广播、电视节目和英语电影等。
2.多说
谁都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漂亮的英语,但说是需要训练的,训练是要张嘴的。
①过语音关
将课文或所选的精听材料听熟后一句一句跟读,注意语音语调、连读、失去爆破、停顿、语气,尽量模仿,如有条件可将自己的声音录音后与原带对照、改进。最后朗读并背下全文。
②过对话关
我们自习时可以听熟课文中的对话,模拟人物对话,参照真实生活改编对话。
③过课文关
在家我们可以先听或先读课文,之后口答课文问题,为了练习说话,口答时最好采用全句的形式。然后可以将这些问题串起来、整理一下、进行课文复述。
④过生文关
拿来任意一篇程度相当的文章,不宜过长,如趣味故事,三两分钟,默读一遍,了解故事大意,不要试图背下原句,翻扣文章,开始复述文章梗概,五六句,七八句,言简意赅为好。
⑤过自由表达关
这是指能运用所学英语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如简单叙述一件事,简单评述一件事,说话可多可少,关键是要说得有条理。
3.多写
写英语相对而言更严谨,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更高。
中学生在用英语写文章时非常容易犯简单的语法错误,也非常容易写出中文式的英语,这是因为在写作时同学们常常借助中文思维,再将中文译成英文,而翻译时又过多重视意思,忽略中英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