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8月下旬到9月上旬游历甘肃宁夏内蒙行记,分为四集,分别是《第一集·兰州篇》、《第二集·敦煌篇》、《第三集·嘉峪关、张掖篇》、《第四集·银川、呼和浩特篇》。总行程12天,全程火车。这个行程看地图不是很顺路,这是因为有几个地方要沿途访友(甚至主要目的是访友)。
--------------------------------------------------------------------
写嘉峪关之前,先说说西北的地广人稀是怎么回事。解释这一现象最著名、最直观的概念,就是“胡焕庸线”。
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我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布图。他发现,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腾冲划一条东北-西南分界线,分界线的东南侧面积只有全国的36%,但承载了全国96%的人口(现在约为94%,没有本质区别)。原图是黑白的,不太清楚,找了张年的,清楚一点。
这条线的意义大概就是“西安以西北不适合人类居住”。兰州朋友的说法是,“西北五省、自治区的人口加起来不如一个山东。”在古代,胡焕庸线约等于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毫米等降水量线),是自然地理因素对人类文明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最好说明。对于胡焕庸线未来的趋势,我个人的观点是,海运时代对东南沿海更加加分,胡焕庸线只会向更不平衡的方向发展。天意不可违。
从敦煌到嘉峪关公里,我坐的是慢车,约一上午。这一上午可以认为是从汉代穿越到了明代。嘉峪关是万里长城最西端,这个说法指的是明长城。明朝放弃了更西边的玉门关,向东收缩了公里在嘉峪关驻防,宏观上的原因,不但包括汉民族的*治、经济中心在不断东移、南移,游牧民族的主要活动范围也在逐渐向东(从西北的匈奴逐渐过渡到东北的女真)。千年尺度上的人类活动变化,是自然地理变迁和物质技术进步双重作用的结果。
嘉峪关的主要景点是嘉峪关关城,门票另赠“悬臂”、“第一墩”两个景点。三个景点相距甚远,后两者是为了卖高价门票送给游客的心理安慰奖,赶时间可以不去(但关城门口有黑出租鼓动游客去)。
嘉峪关关城大部分受到过毁损,从清代到现代一直不断维护、加固、修缮。现在的样子还不错。
万里长城倒数第一关——嘉峪关。
这几个人是科普自媒体“星球研究所”的,在这里摄制纪录片,内容跟丝绸之路有关。导演蹲在我旁边的位置指挥。穿橙色衣服的哥们出镜,台词是“…从这里走出了丝绸、茶叶…”,基本每说半句话就要忘词、说错词,导演不断地说“Pass”(让他重来),反复5,6遍。我实在不耐烦,让他们的摄影师停下先帮我拍几张到此一游照,然后再继续。导演不甚高兴,但照办了。
左侧是马道,可供将士骑马上城。右侧是新修的楼梯,给游客用。马道的另外一个功能是敌*攻城时,可以把滚木礌石推下去砸人。
城楼上这排大炮形制非常像佛郎机炮,但炮身明明写的是永乐七年制(佛郎机炮要到明后期才传入中国)。这个问题有点可疑,我查不到明初类似形制的武器。在找到合理解释之前,我姑且假定是嘉峪关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去年自己制作的大炮。
城墙之上,旌旗猎猎。
演武场。帅台两侧有刀枪架,有大炮。据说平时这里有武术、杂技表演,但疫情期间此类活动显然一概取消了。
游击将*府。游击将*类似边防游击队队长,级别相当于正营级少校*官。
游击将*府内展列的明代烽火信号表,用烽火和鸣炮的数量来传递信息,表示敌*人数多寡。
击石燕鸣是一个关于燕子撞死的古代传说故事,类似落凤坡,我不喜欢,就不详述了。后来在其他地方居然有人问我敲了这块石头没有,说明它算嘉峪关内一个有名的景点。
关城内还有个嘉峪关博物馆。由于晚上要赶到张掖去住,所以只随便看了一下。
博物馆内的汉竹简,内容为汉代边防官兵KPI考核报表。
张掖汽车站有班车到七彩丹霞公园去,我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坐车。
路过张掖市中心的鼓楼。该楼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是西安钟楼的山寨版。
由于疫情原因,游客太少,班车把我们转到另外一辆其他路线的大巴上拼车送到七彩丹霞公园附近。公园内全程坐观光车游览,每个景点下车自己随便逛,然后继续坐车去下一个。
丹霞地貌顾名思义应为“红色的岩层”,实际上绿色的岩石部分也很多很漂亮。
今天多云,云层很厚,导致视觉效果欠佳。现场看还是很壮观的,就是颜色比晴天差点。
这里按拟物原则起名字叫“大扇贝”,左侧宣传画上的效果艳丽形象,而实物看上去差别很大。这就是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区别。
有了路,山才有了灵*。如同古画“深山藏古寺”,画的却只有两个和尚。
石头山、石头洞、钉儿钉的铁链门。若问洞里有多远,就说俺老猪心忙记不清。
困囚五行山。
虽然我的买家秀照片效果不好,但是我坚持拒绝对照片做后期处理。虽然看起来还不如实物,但比做了处理的漂亮专业摄影照片更让我舒服。所见即所得,天然去雕饰。
远处这片高地忘了名字,可能叫做火焰山。
公园里最艳丽的一个景点。此处有人给游客拍快照,纸质30块,电子版块。我鄙视了他们一下就走了。
五花三层的效果还是能照出来一些。
此次西北行所有景点里头,如果只选一个故地重游,那么我会选张掖的丹霞公园,而不是莫高窟。
出了景区,找到了回城的班车,但是离发车还有1个多小时,只好坐在车上等。司机大叔无事,低头刷着抖音。抖音主播慷慨激昂,正在讲的是“美帝怎么怎么不行”。
晚上照例逛夜市。这是市中心的步行街。
张掖古称甘州,所以市场叫甘州市场。
本地名吃搓鱼面,进去尝尝。
就是小面段,尾部是尖的,可能是搓出来的,口感很劲道,好吃。忘了告诉店家不要芹菜,花了20分钟把芹菜一根根挑出去扔掉。
在张掖的最后一个上午,我去大佛寺逛。大佛寺是此行甘肃境内唯一一个要求登记疫苗接种情况的景点。除了个人信息,还有一栏接种情况,游客们写了“已打二针”、“已打一针”、“未接种”。都进去了。
主体建筑大佛殿。大佛寺是西夏皇家寺庙,建筑架构别致秀丽。比之明清皇寺,另有一层温润典雅之意。
殿内的大佛是全国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即涅槃相,长34.5米。佛陀双眼似闭非闭,神情悲悯。明知众生无可救药也要硬度他们,还是先睡一觉再说。
后面一个大殿是佛教文物展,大部分为本地相关佛教文物。
铅制的记事牌记录了历代修缮大佛的时间、原因和详细情况,修完了就把记事牌放在大佛的肚子里存档。
张掖石窟概况。大佛寺很多佛像前面都放了“礼佛得福报,无须奉钱物”的牌子,非常大气。我十来年前曾在国内某地一个小庙里游玩,看到大殿前面放了一排六个功德箱,还有写着“捐五块钱以下不灵”之类的标语,比较之下,境界判若云泥。
这是一幅水陆画,画的题材是水陆法会,就是超度亡灵进行的活动。因为魏征梦斩泾河龙王,唐太宗请唐僧做的就是水陆法会。会上观音和惠岸跑来告诉唐僧,你的小乘佛法不灵,赶紧去我西天大雷音寺取经。
放大镜后面的佛骨舍利子。
张掖金经,国宝,也是大佛寺的镇寺之宝,即明正统年间用金泥抄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大般若经》全文卷,由唐僧亲自从西天取回并翻译。金经把全文抄一遍花了三四年。
出大佛寺步行,附近另有一座木塔寺,塔约北周时初建,历代重修。卖门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里头什么都没有”,所以没买票登塔(张掖一个小城市,也没什么全景值得俯瞰)。
去火车站之前,在一家人气很高的炒炮店吃午饭。“炒炮”是另一种面食,味道跟搓鱼一模一样,外表形状也看不出太大区别(可能多数面段尾部没那么尖)。由于没放芹菜,显得比搓鱼高档一点。
长按